找到相关内容299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痴爱发生下地狱

    没有能把好色的这种心,放在好佛法上,所以学佛法,学来学去,愈学愈觉得干燥无味,说:“我就这么多毛病,这个佛法都把我讲出来了,哎!真是不要学了,学佛法把我的毛病都要学没有了,这怎么可以呢?”这就是一种...

    宣化上人开示

    |情爱|愚痴|邪见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8/0840225185.html
  • 艳词诲人淫,后报堕地狱

    诚恳地开示他说:“李伯时如果为了画马,念想在马,模拟既久,难免堕落成马而不自知,但也只是他自己的事。而你作那缭乱人情思的哀艳词章,不知会令多少人读后,动起邪念而贪淫好色。这种诲人于淫乱的作为...

    佚名

    因果|邪淫|地狱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9/19503717780.html
  • 人生有七件事,千万不要去做

    一生影响特别大—— 1、不孝顺父母。父母生我养我,恩情深厚,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,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。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,又何能领导他人?何能服众! 2、贪淫好色。贪淫好色之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013682696.html
  • 圣一法师讲梵网经菩萨戒之不发誓戒

    可以受信心檀越,恭敬礼拜。 复作是愿,宁以百千热铁刀矛,挑其两目,终不以此破戒之心,视他好色。 大乘佛法,身心持戒,心持戒,心清净,心清净则一切清净,在清净心中,上可求佛道,下可化众生,清净心能庄严净土,能修六度万行,能不作生死之业。 大乘佛法著重心持戒,菩萨宁愿挑其两目,也不起破戒之心,视他好色。凡夫的过失,失去根的自制而视他好色,起惑作业,自入生死,所以宁愿挑其两目,无...

    圣一法师讲述

    |菩萨戒|戒律|发愿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08/16142995528.html
  • 禅课赘语

    入手,则无明自息。 古贤圣讲进德修业云“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”,而在禅家来说,“好色”亦不必近,“恶自 ”也不必违,要在见者闻者不...评优 、出国……,皆是人情所欣羡者,若真修道人,只能将此当作“闲家具”,一律摒之,方能 触境而不生心。更有甚者,于一切“好色&rdquo...

    蔡日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3450102.html
  • 色缘

    如果男子贪花好色,老年必都落魂飘泊,绝难子孙昌盛;老来不是得疾病,腰酸脚疼,半身不遂,就是虽有子女却难得孝心等种种恶报。常言万恶淫为首。因色欲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本性,所以为人修身立德,戒色戒淫是最切要的...

    佚名

    |戒淫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234031768.html
  • 邪魔侵身病膏肓 仙锤捶脑除夙孽

    以后多多行善,必有美报。”   从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“犯淫者,还须以拒淫解”,正如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才叫做对症下药;甚者好色过度成痨,...

    佚名

    戒淫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1/2351491901.html
  • 莲池大师:魔着

    不避讥嫌的程度,才叫做魔;只要对任何事一有耽着,如好财好色,好诗好酒,好书好画等,都可以说是着魔了。不但这些,只要心中胡思乱想,企图将来功盖一时,名垂百世,也是着魔。还不止此,即使修种种诸善法门,而...

    莲池大师

    出家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1551483666.html
  • 陕西省委统战部王家春副部长参礼律宗祖庭净业寺

    一则故事,对“和尚”妙解说:四大皆空,六尘不染,是名“和尚”;口中说法,座上参禅,是名“和样”;鞋香楚地,笠重吴天,是名“和撞”;钟鼓铃钵,敲打唱颂,是名“和唱”;攀援钻营,好色贪赌,是名“和障”。本如...

    景旭

    |参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3/0801388539.html
  • 钱翁

    这小姑娘娶来做丈夫的妾,就能解决钱家的子嗣问题。她把这意思向喻老夫妇说明,喻夫妇竟欣然同意了。 社会上一般好色之徒,常常借口妻子不能生育而纳妾。可是钱翁不是这样的人,他对妻子的好意,极端反对。他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142316288.html